鐘山點的位置:在身體前方的中線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鐘山穴位于胸部后正中線上,第四肋間,兩乳頭連線中點處。
膻中 別名元兒、上氣海、胸堂。心包絡之募穴,任脈、足太陰脾經(jīng)、足少陰腎經(jīng)、手太陽小腸經(jīng)和手少陽三焦經(jīng)之會穴,也是八大會穴中之氣會。可寬胸理氣、寧心化痰。配百勞、定喘、肺俞、太淵治療咳喘、胸滿、不得臥。鐘山穴位位置圖
膻中穴位置:在體前正中線,兩乳頭連線之中點。膻中穴位于胸部,以后正中線上,平第4肋間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膻中 【刺灸法】向下沿皮刺刺0.3~0.8寸。瘢痕灸:3~7壯。調(diào)氣降逆,寬胸利膈。主治哮喘、氣短、咳嗽、噎膈、胸痛。與大椎、肺俞配方治療喘息。
鐘山角的確切位置地圖
【取法】仰臥取穴,在中庭上一寸六分,兩乳頭之間凹陷中。膻,指胸前脂肪筋膜;中,指胸中;該穴在心前正中,居于胸膜之內(nèi),故名膻中。膻中為任脈穴位,心包募穴,八會穴之一,氣會膻中。《靈樞·海論》篇曰:;膻中者,為氣之海;。膻中為心包絡經(jīng)氣聚集之處,是任脈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手太陽、手少陽經(jīng)的交會穴,又是宗氣聚會之處,具有理氣活血通絡、寬胸理氣、止咳平喘、舒暢心胸的作用。膻中穴是和人體最重要的物質(zhì)活動基礎(chǔ);;氣密切相連的,但凡和氣有關(guān)的疾病,如氣虛、氣機淤滯都可調(diào)治。
【單穴治證】 (1)(呂景山)操作,取鳩尾穴,局部常規(guī)消毒后,使針尖順任脈向神闕穴方向徐徐刺入,至水分穴時止,隨即施行大幅度捻轉(zhuǎn)提插,強刺激。經(jīng)針刺后疼痛立即停止。 (2) 胸痛:操作,間接灸、艾條灸,每次30分鐘,每日1次,5次為1療程,停灸1天后可作第2個療程治療。 (3)氣厥 (4)呃逆:操作,患者仰臥,全身放松,醫(yī)者以拇指對準膻中穴,先輕 后重,按壓2~3分鐘,呃逆即可止住。為鞏固療效,可讓患者側(cè)臥休息15分鐘,再按壓膻中穴2~3分鐘。另2例用上法未能取效者,分別改用雙手掌根按臀骶及按壓膻中穴而愈。按語:按壓廬中穴能起寬膈降逆作用,故對呃逆有良效。而此法奏效與否,取決于按壓的力度。治療時要先輕后重,循序漸進。必要時采取傳統(tǒng)臀骶按壓法。 (5)頑固性膈肌痙:操作,用2寸針,快速進針后針尖向下平刺1寸以上,透過中庭,針尖在皮下可達鳩尾處,提插捻轉(zhuǎn)、強刺激,使針感擴散至劍突周圍,刺激約1~2分鐘,然后留針。每隔10分鐘行針1次,仍強刺激,留針30分鐘。 根據(jù)病情每日針1次或2次。注意事項,本穴較安全,手法強刺激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,不可過強,若不強應稍深針,刺及胸骨膜。勿沿皮刺。 (6)乳少:操作一:患者仰臥,消毒后,沿 皮下向乳房部位刺3~5分,有針感后留針15分鐘。操作二:針入穴后輕輕捻轉(zhuǎn)產(chǎn)生沉感,將針刺方向調(diào)向患側(cè),捻針使之感到乳房發(fā)脹效果佳。 (7)用此穴放血治療乳腺炎有效,其優(yōu)點不直 接刺激乳房。乳腺炎初起者消散快,每天1次,放血3~5次即消。另外對少乳、回乳也效佳。少乳時如有1/3或一半的乳量則能增加排乳量,有時可達到足量。但若原來根本無乳者其效差。因離別或生病后的少乳收效快,每天1次,放血3~5次即可。回乳時放血2~3次即夠。 操作,用細三棱針點刺皮膚后,以小罐拔出血。如為乳腺炎則出血5~15ml,少乳及回乳3~5ml。 【金鑒歌訣】膻中穴主灸肺癰,咳嗽哮喘及氣癭,巨闕九種心疼病,痰飲吐水息賁寧。
按摩法:行指揉法,用拇指(或者中指食指)置于穴位上,稍用力按揉,以微覺酸痛為度,每次按揉約10分鐘,每日可行多次。按揉后可配合適量的擴胸運動,加強寬胸理氣的效果。 敲打法:雙掌合十,用大拇指根,撞擊膻中穴一天3次,每次3分鐘;每天隨時隨地敲打膻中穴,消氣散郁效果很不錯。